乙丙橡胶粉,高模量沥青结合料流变特性
表5 汉堡车辙试验结果 沥青种类蠕变斜率剥落斜率剥落点车辙/mm剥落点对应作用次数/次车辙深度/mm失效往返次数/次90号沥青1.636×10-37.464×10-32.903 74612.505 786硬质沥青0.180×10-3―――2.48―HM-A0.716×10-33.487×10-33.537 56012.5014 157由表5可以看出,硬质沥青在达到次数上限后平均车辙深度仅为2.48 mm, 蠕变斜率最小,无明显剥落点,硬质沥青拥有优异的高温稳定性,这与流变学分析结果一致
它由Maxwell模型和Kellvin模型串联组成,示意图和蠕变曲线见图14和图15
为进一步分析高模量沥青的流变特性,基于MSCR试验,对应力为0.1 kPa、温度分别为58 ℃和64 ℃的蠕变阶段进行Burgers拟合
吴朝阳等[4]提出以橡胶粉为高模量剂,掺量在8%~10%范围内,则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可以得到较大提升
丁彪等[5]采用几种不同的研究手段发现,提升沥青的黏弹性可以采用添加高模量剂和使用硬质沥青(标号20~50号)的方法
以90号沥青在3.2 kPa应力水平下为例,温度从58 ℃上升到64 ℃后,Jnr上升最大为2.312 4 kPa-1,高温下90号沥青永久变形显著增大;R下降最少为2.06%,但在64 ℃时R值为负,表明在此温度和应力条件下,90号沥青已经基本丧失了变形恢复的能力
采用大钢厂加工,优质品质保证。粒度均匀外观好,可全部碾成细粉应用,省时又省力节约原材料。良好的分散性能,易与其它物料混合使用。经过表面改性处理后生产的防水粉增强了橡胶的各项机械属性和耐老化及抗氧化性能,有效降低橡胶制品生产中乳液聚合、硫化等各阶段产生气泡、裂纹、流痕、缩孔等缺陷现象
高模量沥青结合料流变特性
橡胶粉的生产原料取材天然,成本低廉无污染。此款防水材专用橡胶粉具有良好触变性、稳定保湿和光滑高弹性等优点,更容易与卷材或者防水涂料结合使用,在卷材和防水层表面可以形成致密且均匀的憎水层,从而达到防水作用。
改性的轮胎胶粉,用于地下停车场抗渗漏剂、地面金刚砂、路标线涂料、水泥稳定剂等领域。本产品对橡胶制品有增加弹力和柔韧性能,可以根据实际使用调整配方比例及实际添加量进行不同成份组合生产不同类型轮胎防粘粉效果更好
乙丙橡胶粉
双创胶粉,选用了目前最好的东南亚橡胶原料制作而成。通过对多种中草药和天然矿石进行科学配比后经高温炼制提纯得到粘性极强、分散均匀等优质特性材料,应用于防水领域中。其抗拉强度、柔韧性及耐磨损效果都有显著提升。
超高粘度的轮胎胶粉,易铺展易混炼。密封保存不会固化。对于道路上的坑槽和车库地面脱层拥有很好的修补能力。施工方便省事。
参考文献[1] 交通运输部.2019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交通报,2020-05-12(002).[2] 王修山.硫酸钙晶须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路用性能[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6):1331-1334.[3] 任钰芳,严二虎,郝玮,等.中、法标沥青混合料性能指标相关性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20,37(9):8-15+33.[4] 吴朝阳,任仲山.橡胶粉掺量对高模量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6,49(3):411-416.[5] 丁彪,邹晓龙,宋松,等.不同标号沥青动态粘弹特性实验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8,45(6):95-98.[6] Xiao Q,Jin H B,Liu H Y,et al.Asphalt Mixture Proportion Design Method of Coarse Graded High-Modulus Asphalt Concrete with Skeleton-Embedded Structure[J].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nglish Edition),2020,14(4):17-22.[7] 张海林.热氧及紫外老化下硬质沥青与SBS改性沥青多尺度特性对比研究[J].中外公路,2020,40(6):305-310.[8] 杨光,王旭东,时敬涛.基于耗散能方法评价硬质沥青混合料抗疲劳性能[J].建筑材料学报,2018,21(6):913-919+925.[9] 陆兆峰,何兆益,秦旻,等.天然岩沥青改性对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3):543-547.[10] 王威,马德崇,樊长昕,等.硬质沥青老化前后流变分析及高温性能比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6(6):48-52.[11] 雷俊安,郑南翔,许新权,等.温拌沥青高温流变性能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20,23(4):904-911.[12] 乌兰,赵克宏,张国宏.基于微观分析的再生沥青特性表征[J].硅酸盐通报,2018,37(11):3684-3689.[13] 钟科,曹东伟,刘清泉.岩沥青改性沥青胶结料流变特性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24(7):15-19.[14] 肖庆一,赵鹏,林永会,等.热老化作用下废机油改性沥青高温流变性能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9,38(11):3597-3604.[15] 林江涛,樊亮.基于MSCR实验及Burgers模型分析的沥青高温性能评价[J].公路交通科技,2018,35(6):22-29.[16] Zhang J,Walubita LF,Faruk ANM.Use of the MSCR test to characterize the asphalt binder properties relative to HMA rutting performance -A laboratory study[J].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15,94:218-227.[17] 马朝鲜,周苗苗,田萌.高模量沥青及混合料动态模量研究[J].公路,2020,65(11):61-65.[18] 赵毅,梁乃兴,秦旻,等.PR-Module改性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4):32-40.